原乡大地艺术节丨八位驻留艺术家,用艺术致敬自然
小地球旅行

说到“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是绕不开的词。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面对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不断废弃的现状,将现代的艺术创作理念与自然生态、农耕文化、传统记忆相关联,创造出一系列艺术作品以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想法。

原乡·四季庄园实景图

坚守“以艺术的方式回归自然”的理念,原乡大地艺术节,邀请各地艺术家,将现代艺术创作植根大地,以大自然为素材共同创作艺术作品。今年原乡大地艺术节由策展人黑人和全主持策展,以“从原点到原乡”为主题,邀约了八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完成中国当代艺术在腾冲原乡土地上的自然探寻。今天,将介绍其中四位云南本土艺术家作品,他们以首发的热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将独具匠心的艺术之力注入原乡,用艺术致敬原乡大地,帮助人们亲近大地,走近自然。

《记忆》中的自然

中国人常讲智慧常驻于大自然,人类通过大自然的智慧而生存。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自然,感受到自然时,你有想过大脑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储自然的吗?颗粒、线条、片状、网状……无论是什么形状,其实大脑里的自然已经艺术化了,这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诗意和艺术。

马丹《记忆》 2019年

也因此我们看山是山,而又不是山。看水是水,而又不是水。自然在某一镜面反弹回来,时而悬浮,时而依附,时而纠缠,时而对立。以艺术的记忆形式,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但又永远是属于我们自身。

马丹《记忆》 2019年

在《日常》诗意中迸发力量

现代人类的焦虑,大多来自于快节奏的日常导致的精神匮乏。而坚硬、冰冷的金属丝,试图从空间和材料的层面来重新思考“日常”。通过劳作与编织消解掉金属丝的坚固与冰冷,脱离既定秩序与中心格局,让它们回归自然的时候显得细腻柔软。

苏亚碧《日常》 2019年

那些坚硬物件在自然中提醒人们慢下来,凝视周遭并时刻反馈内心,通过艺术的特定形式将内心的骚动不安表现出来,提醒人们与自然一起放慢脚步,倾听内心,寻找在《日常》中迸发的诗意力量。

苏亚碧《日常》 2019年

《分灕》的映射

和传统的社会构成相比,现在的社会阶层划分已经不是一个单一且完全的整体,它的分层也不是往上堆积。而艺术的呈现方式尤其如是。人类诞生于自然中,且依赖自然生长,用艺术的方式丈量大地,用艺术的方式回归自然,是许多困于都市人的宿命。

陈川《分灕》 2019年

社会学中的金字塔理论诞生于人类的不同阶层,但自然又何尝不是不同的阶层打造的。金字塔分层,表明现代社会中职业的平等化,也表达了自然中不同层次的美。在自然中感悟社会人文,方能看到自然赋予的艺术。

陈川《分灕》 2019年

在自然中找寻大地的《根源》

自然包罗万象,大地光怪陆离。寻找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猜测这片土地上过往存活过多少生物,才能懂得它如何“生花”,如何“归心”。

李瑞《根源》 2019年

在自然中找寻大地的《根源》,就像是一位默而不语的心灵同伴与引路人,为每一个渴望远离都市喧嚣,重新找回内心纯净世界的同行者。塑以它基本的“根”;衍于它的始“源”!指出一份在精神纯粹中走向自然,让观者进入自然中的神游与赞叹,让诗性精神和审美直觉重新回归!

李瑞《根源》 2019年

马丹的“记忆”、苏亚碧的“日常”、陈川的“分灕”、李瑞的“根源”,原乡大地艺术节四组不同材质、不同技法、不同形式的艺术内容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维度于原乡大地——呈现。4月13日“从原点到原乡”——原乡大地艺术节,希望借艺术之手,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把原乡打造成中国的公共艺术之城,让优秀的艺术家们以丰厚的土地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舞台,开启高黎贡山下的艺术之缘。

艺术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