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霍尔特 《太阳隧道》 1973-1976年
大地艺术是在1960年代后期兴起的,当时的一批观念艺术家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迈克尔·海泽(Mechael Heizer)、安迪·高滋华斯(Andy Goldsworthy)、南希·霍尔特(Nancy Holt)等人,他们从艺术的殿堂走向户外,开始在大地环境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尽管他们奋力远离艺术圈,而在创作形式上与建筑和雕塑艺术仍有万千联系,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抗时间和空间自然力量的大胆,也有对花园式风景的怀念。
南希·霍尔特《年轮》 1980–1981年
后来的一些环境艺术家伊恩·汉密尔顿·芬利(Ian Hamilton Finlay)、汉斯·哈克(Hans Haacke)、艾伦·松菲斯特(Alan Sonfist)、丹·凯利(Dan Kiley)、林璎(Maya Ying Lin)、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等人继续用艺术语言来表达自然景观与艺术、社会、政治的联系形式,探索艺术在社区公共领域的作用。
大地被赋予观念性、隐喻性和象征性
迈克尔·海泽《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1969-1970年)
60年代后期,西方一些现代艺术家们感到艺术形式的创作走向了穷途末路,开始摆脱画布与美术馆,到远离城市的大自然寻找灵感,展开大胆创作,这就是由艺术界兴起的致敬大自然景观的“大地艺术”(Land art)。这些艺术家用泥土、石头、水和其它自然因素雕刻自然,重建景观空间。
艾伦·松菲斯特 《时间风景》 1965-1978年
早期的“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为艺术而产生的,正如迈克尔·海泽所说:“艺术必须是激进的”,艺术家们的美学理论最初目的是反人工、反理性的,他们的作品都建造于远离城市的沙漠、废弃的采石场和被人们遗忘的荒山野岭,必须通过摄影和录像才能欣赏到,因而并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只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提供观念与思想。早期的“大地艺术”是为了在一种场所中寻求神秘与庄严,它与未知的自然力量以及过往的历史记忆间产生从记载、象征到敬畏崇拜的延续性。如沃尔特·德·玛利亚的《闪电的原野》,不锈钢柱在旷野中的线性延展,唤起一种庄严感,而且设定每次参观人数不超过6人,以加强敬畏感体验。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空间的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概念性认识。
环境是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叙述者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 《石路》 1967年
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并不局限于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的细节,而是在于自然的整体,在于环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符号。当代的环境艺术家帮助人们把自然的隐喻符号真正寻找回来,使人们在所生活的环境中能够获取超越某些真实时空的强烈体验与共鸣。
林璎 《越南战争纪念碑》 1980-1982年
当今国内外许多艺术家在重建城市公共景观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受大地艺术的影响。真正的城市景观不仅要体现自然的特性,还应将人的活动需求考虑在内。艺术与技术、大地艺术与公园设计的结合,为未来城市景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作为一个时期的艺术潮流,“大地艺术”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将自然风景融入社会人文环境,创造具有一定活动范围和功能的空间,它影响了城市园林、街区、建筑等方方面面的建设,同时也是艺术走向城市和居民生活的标志。